网站首页 后台管理
4-4-12-33-2 匠心筑梦 脚踏实地

褚慧敏、项淳赟

今天很高兴能代表地理教研组与大家做一个汇报和交流。作为一名资质颇浅的年轻老师,能参加本次校庆展示课,主要依赖地理教研组各位前辈的信任;能顺利的完成这次区级公开课,主要得益于教研组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。其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基本功来不得半点浮躁。

 记得去年的9月,金秋送爽之季,带着带着对事业的无限憧憬,“嫁”进了上海四中。十年一梦终成真的喜悦,眉头心上。但如何尽快的成长为一个好老师,是我面对的一个新课题。为此,我上网查询了各种攻略,但实际教学中发现,实战才是关键,脚踏实地才是捷径。

        教学中,备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。以前学的基本上是纯理论的知识,只知道学生是主体,但如何落实呢?最初接触教学的时候,我还不懂得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要性,只是专心研究教材和考纲,反复锤炼语言,挑出最合适的表情和语速,想方设法令课堂生动。我以为这样学生会很好的理解我讲过的内容,但事实并非如此,以我的思维来考虑问题,对课堂的预设常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。好在每周我们都有备课组活动,初一备课活动时,杨明静老师在听取我的上课思路后,总是会问,对某个关键问题,你的预设是什么;宋怡瑾老师常会提出新颖的想法,让课堂更加有吸引力。高一地理备课,陈浩老师总能从全局的角度,帮我理清整节课的思路;项淳赟老师总是会提到如何配套适当的练习,让学生落实考纲重难点。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,我成长了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当然仅仅备好自己的课是不够的,还需要听课。犹记得第一次上完课后,暗自窃喜觉得自己棒棒哒,但后来去听师父的课,才发现自己是渣渣,一个知识点明明转90度就可解决我却拐了270度的弯。因此,听好课是发现自己上课不足最快捷有效的方法。除了听地理课,我还听了很多其他学科的课。一开始只是觉得好玩,后来发现收获颇丰。比如去听何旸老师的生物课,你会发现思路清晰,线索明确对于落实重难点的重要性;听过郭华老师的美术课,是因为看到郭老师画的一副启明楼的油画,就感觉听了郭老师的课,我也能画出这样的画,这让我明白教师的个人魅力,对提高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性;等等等等,我们身边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好老师。

         除了校内听课,我从来不会漏掉任何一节可以学习的区级和市级公开课。总觉得这些老师都好厉害,直到自己也备了一次区级公开课,才知道这样的一节课,不是一个人备出来的,这是个高效的团队合作结果。反思与磨课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。从最开始课程的选择,到线索的设计,亮点的突出,教研组老师给了许多中肯的建议;课程从第一遍试讲,到最后一次全区呈现,他们前前后后一共听了5遍,一遍遍的磨课,指出不足。备课过程中,我有过焦虑,有过彷徨,但陈老师那一句,“不用担心,我们的都会帮你的”让我找到了依靠。最后课程能得到区里同行的肯定,着实是团队合作的结果。磨课的过程不仅让我明白如何去上好这一节课,也让我们明天如何去做一个好老师,那就是脚踏实地的去做好每一个细节,因为你的基本功来不得半点马虎。

经常有人会把教师这份工作比喻成教书匠,我觉得很贴切,因为我们都有一份匠心。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,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,幸运的是,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团队,你的身边总是会有很多,乐意随时为你伸出援助之手的好同事,相信会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,所以多向他们学习吧。

听完褚慧敏老师的交流,仿佛就像面前突然出现了一面镜子,镜子前站着是的小褚老师。镜子中仿佛是当初刚入职的自己。第一年上班的自己,起码身材也是苗条的,至少和最近流行的网红文油腻、肥胖的中年男子体貌特征根本沾不上边。第一年上班的自己也是同样,被我们教研组组长陈浩老师和区教研员一起关爱、呵护下上了区公开课。好不容易上完那堂课,原本也像小褚老师那样天真的认为,这一关总算熬过去了,结果每年教研员或者教研组长都来关爱、呵护你的成长,括号——年年开课!

 

 

    各位同仁也许都有公开课煎熬的经历,但它的确磨砺、锻炼年轻教师。但我并不把第一次公开课的结束看成是一个阶段的终点。恰恰相反,它是我目前事业筑梦的开启,(播放动画,出现“筑梦启明”)而把教学基本功的磨砺才当作是我正在经历的一个“小目标”。

    我们组是相当重视教研的,积极参与区里、市里各种教研活动中,组长陈浩老师都要求我们主动反思,自我提升。但是,直到现在我也像褚老师一样觉得自己是个教学的“渣渣”。教学是没有止境,没有边界的,置身于各种区、市优秀同行的课堂教学,聆听、观察、体验、领会他们的教学,仿佛是在欣赏一种艺术,让我感悟到,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不但提升了自己的业务能力,更是升华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。此外,课题研究作为教学延伸,我们组总是齐心协力、共同参与多次课题研究。(播放动画两次,出现“脚踏实地”和全市初中地理教材修改工作区级《微课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》……)每次共同参与课题参研究、研讨,不但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。同时,也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内容,校本教研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平台,借助这个平台,我们全组老师参与,每次团结协作,不但科研成果得到落实,而且青年教师在其中也提升教学水平,使得学校整个学科质量得以提升。有人问:教研的目的是什么?升职称?拿奖金?涨工资?我想正如刚才想象中的镜子一般可鉴我心。我可能已经不能完整背出入职时的师德誓言,可我万万不敢忘记“教书育人,育人成才”的教育初心。减轻学生负担,提升教学效率,是每个教师一生所追求的事业,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匠心筑梦,脚踏实地。我和褚慧敏、宋怡瑾等年轻老师在前辈陈浩、杨明静、徐玉萍老师的引领下,近年来不断摸索、整理编辑出了适应我们自己学校学生的校本教材,并每年做出一定的调整,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当年发生的热点新闻和事件。我们的学科比较特殊,考试题中部分案例都是当年热点。所以我们在每次备课组、教研组讨论后,把案例编入日常教学设计的情境中,或者考试中模拟训练,为了让学生早早适应题型,也引导学生从学科视角关注热点。正所谓,问渠哪得清如许,唯有源头活水来。(播放动画,出现“匠心不怠”)

今年也是自己参加工作的第七个年头了,的确我们都会遇到职业倦怠期,自己也不例外,可是在我们组不断学习、不断筑梦中为我们的教育事业而奋斗,我不敢懈怠,也不能懈怠!

 

 

 

 

  【我说两句】【关闭窗口

文章录入:   录入时间: 2018-01-10   点击数:10793

徐汇教育网  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   成绩查询系统    上海教育文明在线    上海教育新闻网    上海教育资源库
上海市第四中学©版权所有
电话:021-64380780   邮编:200030   传真:021-64382397   地址:上海市天钥桥路100号